专家:
警惕降价幌子下的“暗涨”
2006年是空调业界公认的“灾年”:市场总量下滑,产品饱和度进一步加大,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空调企业的日子整体都不好过。不仅如此,去年空调厂家和商家的“价格论战”也成为当年红极一时的热门新闻。厂家喊涨、商家喊降,空调市场在两大阵营的博弈中跌跌撞撞地走完了2006冷冻季。
从今年的情况看,这种口水战似乎又要卷土重来,究竟是厂家主导,还是渠道为王,各界也议论纷纷。对于厂家和商家之间的“论战”,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徐建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空调价格的话语权并不会因哪家企业喊出的声音早、嗓门大就归了哪一家,价格的决定权从来就毫不动摇地掌握在市场手里,由供求关系说了算。而空调产品靠天吃饭的特殊性,则又使得市场将一部分定价权交到了“很难把握的”天气手中,空调价格的走势往往会与气温呈同向运动。
专家告诉记者,企业实现产品涨价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明涨”,即直接通过上调已有产品的价格;还有一种是调整产品供应结构,投放更多的高价新品,减少或严格控制低价机的入市比例,称之为“暗涨”。从市场表现来看,企业更多会通过“暗涨”的方式实现价格上调。这一点需要消费者留心。
在空调价格的博弈战中,空调行业的整合将同时进行。专家预计,随着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众多中小品牌将被淘汰,市场资源进一步向强势品牌集中。未来的空调市场,具有相应销售规模的品牌将进一步减少到25个左右,最后可能会只剩下10个左右的大品牌生产商。同时,中高端产品将是竞争的主战场,空调国内优势空调厂商的竞争将向高端战略转移。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