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商务部新闻处对本报表示,学者“升值”观点不代表商务部倾向。而从商务部的举措来看,减少顺差调解国际收支,须从内外贸同时着手。
15日,在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不知情的情况下,商务部政府网站在“理论研究”栏目转载了其研究结论,题为《外经贸发展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挑战》。同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正好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发表了“把减少顺差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好”的观点。
这一巧合,令外界开始对这份“适时”出现的报告浮想联翩:商务部默认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被低估”、“小幅升值有利于外贸发展”、“到2007年底以前,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可达9%-10%”。
但15日的商务工作会议仍然维持商务部的惯例:作为非主管货币政策的部门,不公开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发表意见,只是将人民币升值列为可能影响外贸的因素之一。
主持该课题的是商务部研究院外贸研究部,该部主任刘雪琴承认,课题结论与商务部一贯的表态并不吻合,因为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只征求了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意见。在课题最后论证时,曾有商务部官员和其他专家对报告中这些提法表示异议。但是课题小组认为自己的结论是立场客观的,并没作出修改。
1月15日,报告被商务部网站转载。时间上的巧合和媒体的误读令“商务部默认人民币升值”的演绎开始在坊间流传。
在接到消息后,16日商务部从网站上撤下了这份报告。刘雪琴和商务部新闻处都表示,网站“理论研究”栏目的信息采集并不能代表商务部的倾向。为了证明这份报告的“非官方立场”,刘雪琴说,这份报告连收录商务部研究院编撰的《2006年商务报告》的机会都没有。
从本报记者获得的有关薄熙来在商务工作会议上所做报告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并不在商务部考虑范畴内。薄熙来的报告把商务部2007年中心工作概括为“减顺差、促消费”六字。商务部列出的减少顺差的方法仍然是一系列从去年已经初露端倪的外贸和产业调控措施。
而在过去的一年中,商务部曾经尝试推出一些调整外贸结构和减少顺差的政策,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的抵制。比如原本预期2006年年底之前出台的加工贸易调整政策,就因为在东南沿海投资的台港商人和当地政府反对激烈而一再推迟。一位负责官员告诉本报记者说,为了安抚港商情绪,这一系列政策在3月份前不会出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