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有感情的,为了振兴东北,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曾连续三次在东北召开国有企业的座谈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聚精会神,打一场“国企改革脱困的攻坚战”。胡锦涛同志仅在2002年就去辽宁整整调研了8天,从南到北,查看了主要工业城市的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再就业中心和职工培训基地,深入到困难群众的家庭,共商改革振兴的大计。
当时辽宁处在最困难的时期,讲到国家的支持,有三件事让我最难忘。一是辽宁全省开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二是对阜新等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试点;三是对抚顺、本溪、南票、北票等采煤沉陷区的治理。
当年辽宁的“一号工程”
中国新闻周刊:当时,社保试点好像被当作了辽宁的“一号工程”?
薄熙来:对。2001年,国务院下决心在辽宁进行全国首批社保试点。三年间,中央财政拿了268个亿,辽宁地方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筹集了88个亿,同时动员全省上下筹措资金,加起来一共是850亿元,完成了社保体系的改革。这几笔钱我总也忘不了,用这些钱,有175万下岗职工与失业保险并轨,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同时每年可以减少企业生产成本96亿,辽宁的国企就缓过来了。试点还使320万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得以按时足额发放,160万城市贫困人口享受了低保。与此同时,2001年到2003年3年间,全省筹集了12亿元,免费培训下岗工人50万人,年均安排90多万人再就业。当时的总理朱基高度重视、亲自抓,2001年2月、4月、6月连续听取省委闻书记和我的汇报。吴邦国副总理直接负责辽宁试点,2001年5月,他在听取了我和郭廷标常务副省长的汇报后,拍定了试点的各项具体政策。6月,朱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决定正式启动辽宁试点。3年间,他们多次深入基层,对上百个企业进行调研,与几千位企业和社区的负责人交谈,帮助沈阳、大连、抚顺、本溪、鞍山、丹东等老工业城市解决了大量难题。他们还特别关心辽宁最大、最老也是贡献最大的国企鞍钢的振兴,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看到鞍钢的变化,江泽民同志曾高兴地说,“真是旧貌换新颜了”。在2002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朱总理特别提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有个重要的建议,主张提高全国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中央财政中加倍安排低保资金。这一决策立竿见影,使辽宁特困群众的生活补助也有了很大改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