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出生在1985年的大四女生因为显示出类似的“全才”特质而频频见诸报端,有网站特地为她炮制了一个新词儿——“85后”。
吴莹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四学生。过去10年,她陆续完成了100多项发明,其中3项获国家专利;大学期间,她访问了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着手进行创新人才“自主性动机”的研究;如今,她接受了美国Topcoder公司邀请,成为该公司亚洲运营部门副总裁。此外,她从3岁开始学习舞蹈,相继通过芭蕾舞分级考试四级和中国民间舞九级(均为最高级别)……
然而,当人们试图把吴莹莹作为“85后”代表人物进行解读的时候,她和她的同伴们却并不认同这个称谓。
“类似‘85后’的说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刻板印象’。”吴莹莹的大学同学,出生在1984年的孙嘉卿说,“刻板印象”往往错误地将所有特点归于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她认为像“英国绅士”、“文质彬彬的教师”这样的表述本身并不客观,而公众对于“80后”“垮掉的一代”的看法更多是偏见。
“我确实觉得85年和以后出生的人,他们好像更大胆,更愿意放手一搏。”吴莹莹觉得,如果非要找群体特征的话,敢想敢做这一点在国内外的大学生身上都很明显。
吴莹莹说起孙嘉卿今年参加挑战杯创意大赛的事,那个团队很有意思,10个人都是清一色的女孩子,后来拿了金奖。有一次,吴莹莹问她们:“如果你们拿到了风险投资,会去做这个事业吗?”几个女孩子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不呢?”
这样的“大胆”举动往往会被前辈们斥为“不能脚踏实地”。孙嘉卿觉得这是不同时代的价值观造成的“代沟”。比如“60后”更崇尚集体主义,要求每个人“干一行,爱一行”,而80后则更崇尚个人奋斗,认为”爱一行,干一行”,使个人潜力得到发挥才是体现价值的手段。“你看现在比较“火”的几个“80后”,都是个性张扬的。”孙嘉卿说,而“张扬”这个词在“80后”看来是中性的,而“60后”则更愿意把它看成贬义词。
有趣的是,20年前“60后”也被指责为“个人奋斗,不讲集体主义”,今天,他们以此指责“85后”。
类似的还有对“80后”“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指责。而在吴莹莹这一代人看来,承担责任与张扬个性并不矛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您正在欣赏的是财富网的文章《21岁副总裁每天也抱着娃娃睡:偏见笼罩“85后”》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锦绣钱程
天天
我摘
好哦
天极
POCO
新浪ViVi
百度
|